汉字中国,以一字直通“中国”,意欲窥见传统文化之堂奥,其本身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。破题本身,即选择哪一汉字入手,就颇费思量。能否直达“中国”,更是难以想望。加之,丛书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站位,既要指引读者回归常识,又要兼及可读性、趣味性。然而,大匠雕琢细微,立足一字管窥蠡测,亦能察见传统文化之全豹。以汉字中国《忠》而言,其贯通先秦诸子学、两汉经学、魏晋玄学、唐代诗学、宋明理学、明清小说,涉及学科有政治学、历史学、文学、文字学、金石学、传播学等,征用文献出经入史既不必说,举凡蒙学、小说、传奇、话本、碑帖、金石等亦随手拈来。

这足可证成,作为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“忠”,的确具有典型性,能够直通“中国”。著者先对“忠”字考镜源流,经由剥茧抽丝般的细密论证,于纷繁头绪中洞烛幽隐,得出“忠自中出”这一结论。向前追溯源流既罢,再向后做点、线、面的铺陈,仿佛从一笔水墨扩散开去直至整轴画卷徐徐展开。在著者笔下,“忠”如同中华文明生命体的原始基因,她的滥觞、雏形、成长、成熟、鼎盛与没落等阶段次第呈现,直指“忠”在当下中国的留存与影响。

那么,“忠”之一字何以能够直达中国,贯通传统文化始终呢?这主要因为,忠是主流政治观念的核心价值。在中国传统社会下,政治弥散性极强,权力对整个社会的塑造最为深刻,涵涉各领域各层面。诸如忠、孝这些道德伦理迎合了维系政治稳定、建构政治秩序的内在需求。因之,各朝各代无不宣扬忠、孝精神,于是乎在亭台楼阁之上见“忠”,在诗词曲赋散曲小说中见“忠”,它们均化身为传统文化的载体,成为传统文化主流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。此处,切不可将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形式,混同于传统文化本身。丢了西瓜捡芝麻,专向传统文化的枝枝叶叶、沟沟坎坎处用力,必然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,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、误读。与此同时,丧失主流价值引领的传统文化概述,看到的只能是一处处静物,一排排朽木,成为散落一地的鸡毛。须知,砖瓦木石均为建筑原料,其构成建筑而其本身并非建筑,更不能形成建筑文明。明乎此,则经由汉字中国丛书搭载的沟通津梁,方便读者认识传统文化的整全架构,助力我们在亲近名山大川之时,与传统文化达成精神上的对话、心灵上的契合与思想上的慰藉。这可能亦是丛书著者不期而至的价值所在,善莫大焉。

持守中立学术立场,立足本土资源形成独立学术话语体系,亦是本书一大特色。从方法论层面言之,剪刀加浆糊式样的兰克史学,在国内久被视同为实证史学,与“科学”有着同等神圣性。加之,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意识,常常源自域外刺激而成。故而,与西方强行类比,将中国历史整体拆散、重新组装成西方模样,成为时髦学问。削足适履的结果,常常与中国历史的基本事实不符,令人生厌。王成先生系侯外庐学派第三代学人,作文著书既坚持实证史学“有一份证据,说一分话”的朴实学风,同时立足中国以解释中国、尊重传统以解释传统,显现出优良史家的底蕴。这与以现代西方引领传统中国、以方法切割材料、以结论引领资料的做法迥异。因之,建构本土学术话语体系,应当充分尊重传统,尽力保持传统原有风貌,切勿“以论带史”。

在国家倡导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形势下,汉字中国丛书的出版,促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亲近传统、认识传统、理解传统、反思传统,为达成与传统文化形成良性的沟通、合理的对话、有效的借鉴,提供了坚实基点。与忠类似,丛书所载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孝、廉、诚、命等,均是超越一时一地的主流价值观念。仁、义、智、信等横向价值,联同忠、孝、廉、礼等纵向价值,一道构成传统文化的整全立体面向。单字看是时空纵深,合看则是整体推进。在轻松笔调下,展示传统文化之美妙,达至引领读者的功用,想必是汉字中国主编曾振宇先生的初衷立意。详而论之,丛书出版,至少有四重意义,兹列如下。

第一,厘清传统本源,以正各方视听。所谓传统文化中的“传统”“文化”到底指涉何种范围?从时间层面言之,往来古今皆可成为传统;从空间层面言之,四方上下都可指传统。因之,传统文化成为一个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”的包装盒,其本身无所附丽,贴上传统文化标签,就是传统文化。传统成为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既一面千面又仿佛千面一面,难以指陈。诸如上文所提,诗词曲赋、亭台楼阁、名山大川,甚或笔墨纸砚、雕梁画栋等都化身传统,须知这些乃传统文化中的雕虫小技,均为历史遗存,属器物层面。或曰,上述种种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面向,是传统文化的载体、表现形式而非其本身。丛书所载的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忠、孝、廉、诚、命等历经千百年的文化信条,才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与根脉所在。因之,汉字中国丛书本身的出版,即可发挥正传统文化之本源,清繁芜杂草之障碍的功用。使读者在轻松欢快的阅读体验中,越过沟沟坎坎、枝枝叶叶,直抵大本大源,身临传统文化现场,与古人痛饮对谈。

第二,推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在厘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后,方可站在当下反思历史传统,经由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达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此处实际涉及到的是,对传统文化及传统价值的评价问题。具体言之,就是对诸如忠、孝、仁、义等价值的评判。以忠而言,忠于君主、忠于家族、忠于国家等,只是忠所面向的具体对象有所变化,而忠本身的价值依系。在批判忠于一人、忠于一朝的愚忠之后,加之以忠于本心、忠于职守、忠于家国等现代因素,则基本完成了对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就此言之,则忠之价值早已穿透所谓传统与现代的人为阻隔,贯通于整个人类文明之中。其他诸如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俭让、忠孝勇恭廉等传统价值,均可作如是观。故而,所谓传统与现代,并非泾渭分明,判若两端。然而,传统文化之中毕竟包含与现代社会不相符合的内容,近年时兴的女德班、小学生背诵弟子规等即引起社会各方讨论,其中所夹杂的落后因素,值得我们警惕。

第三,为型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镜鉴。与忠相类,礼、义、廉、耻等诸种价值,均非仅停留于纸面之上,而是切实贯通于国家引领、社会倡导与民间认同三者之中。以忠为例,其所关涉的人物、行为、习俗、小说、话本、俚语等举手即是,书中多有例证,此处不赘。礼失求诸野,也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历史中国的塑造根深蒂固:虽则中华文明已然进入现代,但文化传统依旧固我。因之,在建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进程中:一方面要以史为鉴,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融贯于国家引领、社会倡导与公民行为之中,三位一体方可切实奏效;再则,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后,将之导入对当代核心价值的建构之中,发挥襄赞功用。此即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经历政治文化化与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之中,下沉至人的思维观念与日常行为之中,切切不可仅仅停滞在口头纸面之上。此为“一下”。“一下”之后,将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层层上达,经由调整协商,再次下沉。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,是中国共产党人经由历史验证的有效治理经验与优良传统,不经历几次“一上一下”的政治文化化与文化政治化,核心价值体系是难以建构起来的。这必定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长久征程。

第四,立足中华文化,建立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,贡献中国方案。现代性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,或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之贡献,历史传统对建构现代社会的积极功用。站在当下中国以反思历史传统,中华文化的全面恢复,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基本动力,为更好地建设现代中国而服务。立足当代、站在当下以反思传统文化,才是作为主体的现代中国人,对待传统文化所应有的恰切展位与学术姿态。所谓文化自信是指,实事求是地评价自身文化。因此,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,也不能妄自尊大。从学术层面言之,即为建构本土话语体系,建立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,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。在供给中国元素、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基础之上,促进世界向前发展,以达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同景象。